8日,廣東省食藥監局通報了一起食品安全事故,一家庭在聚餐時因捕捉并食用蟾蜍,造成5人食物中毒,其中1人死亡。事件引起部分蟾蜍飲食愛好者的擔憂,記者走訪發現,近年來,隨著餐飲行業的發展,蟾蜍美味逐漸流行,但食用蟾蜍需要謹慎,多家餐飲負責人表示,蟾蜍含有毒素,食用時要經過特別的工序去毒,建議市民切勿隨意食用蟾蜍。
專家介紹,蟾蜍俗稱癩蛤蟆,身體表面有許多疙瘩,內有毒腺,其分泌出來的黏液含有劇毒,對人體心臟、消化道及中樞神經會產生損害。中毒癥狀主要表現為頭暈、惡心、嘔吐、腹痛腹瀉,嚴重者會出現昏迷,甚至會因呼吸、循環衰竭而死亡。
廣州比較有名氣的吃蟾蜍檔口,大多集中在海珠區江南西一帶。9日中午,記者走訪多家烹制蟾蜍的酒樓發現,前來食用蟾蜍的客人絡繹不絕。某酒家廚師告訴記者,蟾蜍雖然美味,但其毒囊卻很致命。在加工處理時,關鍵是要砍掉蟾蜍耳朵上的毒囊,確保食品中不殘留毒素。
專家建議,市民切勿隨意食用蟾蜍,購買食用蛙類時要辨清青蛙與蟾蜍,一旦發生誤食蟾蜍中毒,應立即采用催吐、洗胃、導瀉、灌腸等方法,迅速排除毒素。此外,皮膚染毒也要迅速用溫開水沖洗,并盡快到醫院就診。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,本網系信息發布平臺,如有侵權,請聯系本網及時刪除。
|